12月20日,2019首届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论坛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来自全国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约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热点话题。
本次论坛以“安全社区、平安城市”为主题,举行了《东莞市应急和风险管理年度报告》开题仪式。论坛旨在交流研讨国内外城市基层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新理念、新经验、新趋势,借鉴吸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实用技术,探讨如何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机构改革以来,我国在深化“一专多能”基础上,逐步建立“全灾种”应急救援队伍,风险治理理念和关口前移策略已经是当前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形成的共识。新时期突发事件呈现出伤亡大、损失大、影响大,复杂性加剧,新风险、新隐患增多的新特点,各界对“全灾种、大应急”的研究思潮也越发活跃。
“基层应急队伍要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必要物资、有培训演练。要在‘四个精准’上下功夫。”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论坛主席闪淳昌表示,要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跨部门、跨行政区域的单元化应急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因地制宜加强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快速有效推进应急救援队伍的整合,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沿用原有单灾种应急救援队伍的模式显然不符合应急管理部门组建的初衷。对此,闪淳昌认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整合基层警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通过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全面的应急演练,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原巡视员景晓波也表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要真正发生“化学反应”,要把分散体系变成集中体系,把低效资源变成高效资源,实现应急工作的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实现应急力量的优化管理。
应急主体多元化的探索
“孩子们的协助为灭火工作节省了时间,有效降低了损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隋玉杰以11月18日发生的一段以“谢谢你,最可爱引路人!平顶山小孩子奔跑给消防车带路”为题的视频展开论述。一个10岁的小女孩得知外面着火后,让奶奶把家里的电断了,又告诉邻居赶紧断电,然后和同学一起跑到村口为消防车“引路”。
据介绍,社区是各类灾害的直接受体,也是抗击灾害最及时有效的主体,社区成员则是灾害中的第一响应人,大量突发事件统计表明,基层人员在灾害发生地的迅速反应和有效应对,能够大幅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教授认为,参与主体单一、风险意识淡薄、专业人才匮乏、资源投入压力大、新旧风险交织、创建项目繁多是目前社区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面对挑战,孙建平建议整合社区内部组织力量和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协调共治的紧密网络;实施参与式社区风险评估,由技术专家和社区居民共同绘制社区风险地图,将灾害风险可视化、形象化;编制社区风险管理手册,为风险防范工作提供详实的操作指南;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社区风险预警管理平台;充分引入市场运作和保险机制;加强社区应急知识培训和宣教;整合基层安全相关示范项目的创建标准,形成统一体系并归口管理。
应急管理部灭火救援专家吴志强则表示,消防工作社会化模式构建,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发挥在宏观管理方面的资源优势,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法律规范,层层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完善部门联动机制。,通过立法、制定政策、舆论引导等方式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的进程。
论坛上,隋玉杰总结国外的经验给大家介绍了一些美国有代表性的社区项目,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社区团体和现有的社区运行机制来促进项目的实施,利用社会资本、网络等资源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知识及信息。
上海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柴俊勇结合浦东新区应急管理的做法提供了经验:坚持高位统筹,不断深化社会治理的体制创新;坚持系统建设,强烈推进港湾力量的协调融合;坚持互联共享,充分促进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坚持流程优化,完成城市管理的闭环链条;坚持开放合作,不断注入亟待叠加的强大活力。
此外,东莞市今年来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趋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截至2019年12月15日,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总数同比下降27.3%,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7.2%,防汛防风工作和森林防灭火工作保持了零伤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东莞市不断强化红线意识、底线思维,着力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着力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着力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着力健全应急指挥和应急保障机制,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