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南是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之一,黄河河南段长711千米,集水面积3.62万平方千米,加上供水区和黄河故道共有4万多平方千米。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就在河南郑州桃花峪,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及调节黄河中下游水沙的重要工程小浪底水库均在河南,黄河下游约800千米的“地上悬河”也由河南起,因此该省治理黄河的任务十分重要且艰巨。12月1日至6日,本报记者参加了由中国行业报协会联合中国水利报社组织的“中央及行业媒体黄河行”采访活动,来到河南,探访黄河在这里的模样。
每到冬日,黄河岸边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就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他们支起三脚架,在寒风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只为记录下天鹅游弋或飞翔的一个个美丽瞬间。
每年10月下旬到来年2月至3月,会有大批天鹅迁徙至三门峡,在当地人看来,这是黄河送给他们的礼物。就连这座城市,也因黄河而诞生。
举世闻名的三门峡水利枢纽,为保障黄河安澜贡献出力量。而在黄河安澜的背后,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三门峡大坝上的“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2年,毛泽东同志发出治理黄河的号召。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治理黄河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70年间,黄河从断流到不断流,泥沙含量逐年减少,决口威胁渐渐削弱,甚至部分河段成了“清水河”,大变了模样,但未曾改变的是党和国家对黄河的高度重视,是中国人民为了治理黄河作出的种种努力。
全长5464千米的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经9个省(自治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然而,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溢改道,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许多城镇因黄河泛滥而消失。考古人员发现,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城址下,均叠压着几座城,形成“城摞城”的奇观,成因便是黄河泛滥。
历代以来,治理黄河都是重要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1957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始建设,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其重要任务就是防洪。它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千米,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和来沙量的98%。
当时,为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才纷纷前来支援,李鸿雁的父母就是其中两位。他们将一生都献给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孩子也在此出生。这样的家庭在这里不是少数。
这样的建设无前例可循,只能摸索着前进。三门峡水利枢纽1961年建成投运,经过两次改建,最终确定了“蓄清排浑”的模式,即在来沙少的非汛期蓄水,进行防凌、春灌、供水、发电,在汛期降低水位防洪排沙,把非汛期淤积在库内的泥沙在洪水期排出。
走近三门峡水利枢纽,你会惊叹于它的庞大,人们也叫它三门峡大坝。它的主坝全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坝顶高程为353米,有27个泄流孔洞、7个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450兆瓦,水库水位315米时泄流能力为每秒9701立方米(不含机组泄流)。
这些数字组合在一起,换来了另一组数字:自1964年以来,三门峡上游地区曾出现6次流量大于每秒1万立方米的洪水,经过三门峡水利枢纽调节后,洪峰得以削减,使得下游堤防的负担和漫滩淹没损失大大减小。
李鸿雁是“坝二代”,从小在三门峡大坝附近长大,耳朵里听得最多的就是大坝的故事,也因此有了个愿望,想要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从十几年前开始,他不断走访当年参与建坝的老人,把采访内容制成纪录片,并在黄河岸边开了一家电影主题茶餐厅,傍晚免费在门前的空地上播放建坝纪录片。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座大坝背后的故事。
顺着他的餐厅往上走,就是三门峡大坝。坝下是流动的黄河水,非汛期,水流缓慢,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坝体上,“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在暖阳照射下,熠熠生辉。
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要想真正实现黄河安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事要做。地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正是治理黄河的关键省份。
四水同治五河共建
与黄河息息相关的贾鲁河旁,市民正在散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意识到,“黄河之险,险在河南”。
黄河在河南境内与地面悬差最大、河势最不稳定,位于洛阳的小浪底水库调沙后续动力不足,洪水灾害频发依然是当地面临的严峻问题。为此,河南启动了“四水同治”行动,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
行动的具体内容呈现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意见》中。其中提到,在加强水灾害防治方面,要强化防洪薄弱环节的建设。与黄河息息相关的贾鲁河就是“治水行动”中的一个。
贾鲁河的前身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鸿沟,它和黄河的命运息息相关,后来为了纪念元代治河有功的贾鲁,而有了今天的名字。贾鲁河全长256千米,有137千米在河南郑州境内。郑州市内所有河流除1条流入黄河外,其余9条全都汇入贾鲁河,贾鲁河被当地群众称为“母亲河”。
近年来,由于缺乏系统治理,贾鲁河河道萎缩,水生态恶化,河槽泥沙淤积严重,防洪标准低。为此,郑州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牵头的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确定了“五河”的建设目标,分别是“安全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幸福河”。
“在这五个定位中,安全是第一位的。”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耿传宇说。没有人质疑建设“安全河”的重要性,正如耿传宇所说,假如这条“母亲河”不安全,郑州市内的其他支流“都不会安全”。为此,他们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首先,是蓝线内安全,即河道工程保护范围控制线内的安全,主要是防洪安全。通过河道开挖、疏浚等措施,郑州将市区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可抵御100年一遇的洪水,其他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可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
其次,是绿线内安全,即河道两侧绿化带内的安全。在排水方面,郑州通过布置海绵设施和快排管线,实现中小雨不外排,大雨不积水;运管方面,设置18处避灾场地,实现与城市防灾避灾的无缝对接。同时,为了保障“景观河”和“文化河”安全实现,他们布置了1604台摄像机,覆盖了规划建设的6个文化主题区、12座公园。
再其次,是水质安全。“就是确保河道内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耿传宇说,这也是“生态河”的要求。这项工程同时涉及蓝线和绿线,蓝线内主要是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达到IV类以上水平。绿线内的任务则主要是处理污水。他们设置了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海绵设施,并且绿线内所有的生活污水通过14.5千米长的截污管接入沿线干管,进入处理厂。
贾鲁河综合治理自2016年起,总投资164亿元,包括河道整治工程、生态绿化工程、截污治污工程、水源工程四部分,即将全部完工。11月29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郑州市贾鲁河保护条例》,将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贾鲁河的保护有了保障。
加快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也是河南省强化防洪薄弱环节的重点工作之一。
河南黄河滩区是由于黄河特殊的水沙条件和独特的河道特性而形成的特殊区域。据河南省水利厅移民安置处副处长李冀介绍,黄河滩区主要集中在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至濮阳市台前县张庄村这一区域,此段河道长464千米,两岸堤距一般为5千米至10千米,最宽达24千米左右,滩区面积约2116平方千米,是黄河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河流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宽、浅、散、乱,泥沙大量淤积,形成“地上悬河”,与地面平均悬差5米至7米,最大悬差23米。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提供的资料,黄河河床比河南省新乡市地面高20米,比开封市高13米。
此段是全国唯一的面积大、集中居住人口多、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的滩区。该滩区涉及河南6个省辖市、18个县(市、区)、73个乡镇、1322个自然村,滩内耕地228万亩,居住人口152.69万。河南于2014年进行了试点外迁,2017年又开展了外迁安置三年行动,外迁人口将达30.02万。
与此同时,河南省规划了“四水同治”十大水利工程,与黄河有关的包括小浪底北岸灌区、小浪底南岸灌区、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卫河共产主义渠治理工程、黄河下游贯孟堤扩建工程等,其中贯孟堤的扩建将彻底解决封丘倒灌区内43.14万人的防洪安全问题。
河南省水利厅四水同治办公室副主任蔡传运介绍,封丘倒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左岸新乡市境内,是处理黄河下游大洪水滞洪和沉沙的场所,属黄河滩区,面积约538平方千米。贯孟堤是封丘倒灌区的控制性工程,也是黄河下游左岸堤防的组成部分,保护范围涉及封丘、长垣两县13个乡镇、43.14万人、54.54万亩耕地。封丘倒灌区人口密度大、企业多,居民、企业外迁和临时撤退难度都很大,扩建贯孟堤后将进一步保障倒灌区的防洪安全。
冬日的贾鲁河依旧秀美,岸边柳枝随风拂动,不远处,垂钓者正在等待鱼儿上钩,摄影爱好者屏息凝神,等待捕捉河面上白鹭飞起的瞬间。但另一边的黄河滩区尚未达到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仍有57.25万人面对洪水安全问题。黄河要实现成为“幸福河”的目标,显然还需努力。
是防洪线也是绿线
在黄河支流——洛河的防洪堤上休憩的群众
每一条河流的防洪线都极为重要。在河南,河道的防洪保障线也是生态景观线。
河南省洛阳市水利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刘琳亲眼见证了洛河防洪堤的变化。
作为黄河在洛阳境内的最大支流,洛河的防洪工作是洛阳市水利工作的重点。以前,传统的河流堤坝多采用与河床1比1的比例建造,坡陡危险。
刘琳就是洛阳人,在几年前,她见到的洛河堤坝还是一个光秃秃的斜坡,岸边污染严重,特别是洛阳市的另一条河流——瀍河入洛河口处,臭气熏天,“路过都要捂着鼻子”。幼时,家人常嘱咐她不要到河边玩耍,危险。然而现在,瀍河入洛河口西的“瀍壑朱樱”成了洛阳八小景之一,每年樱花、牡丹绽放之时,游玩者甚多。即便是在寒冷的冬日,也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此游玩。
这一变化源自洛阳市对洛河水系和瀍河水系的综合整治。整治过程中,洛阳市对河道进行清淤、截污,种植水生植物,将防洪堤按照与河床1比4至1比5的比例建造,使得堤坝坡度变缓,宽度增加,并在其上种植花草树木,建立生态长廊,美化堤坝景观。
除了河道整治、防洪堤改建外,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今年河南还下拨5800万元资金用于水利工程设施的水毁修复、防汛物料储备、洪水雨量分析和水文测报设施修复等。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汛期来临前,省委书记王国生在检查防汛抗旱工作时,提出要把防汛工作紧紧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绷紧防汛保安全这根弦,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
今年是机构改革第一年,按照河南省政府安排,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仍设在水利厅,实行水利厅和应急管理厅联合办公的工作机制。此外,河南省明确了17位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的防汛抗旱分包责任市,各省辖市分别明确了有关水库、水闸、河道、蓄滞洪区、在建工程等重点防洪工程的行政责任人,修编了小型水库责任卡,落实了山洪灾害防御县、乡、村、组、户五级责任人近9万人。河南省还对《河南省防汛应急预案》《河南省抗旱应急预案》等进行全面修订,由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实施,各级也修订完善了有关防洪预案,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
根据河南省水利厅的统计,河南省、市、县三级共储备冲锋舟、编织袋、块石、排涝设备、拉水车、水泵、软管等各类防汛抗旱物资总价值5.25亿元,组建有7支省级防汛机动抢险队和141个县级抗旱服务队,初步形成了抗洪抢险和抗旱减灾物资队伍保障体系。
今年5月16日至17日,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开办防汛抗旱县处级行政首长培训班,对新履职的分管县(市、区)长、省辖市水利局局长、应急管理局局长进行培训。各市县累计开展各类防汛演练607次、参加人数4.7万人,举办行政首长培训106班次,培训2.84万人。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局调度处处长张希玉介绍,黄河一年四季都有汛期,分别为桃汛、伏汛、秋汛、凌汛。伏汛、秋汛洪水根据来源不同,分为上游洪水和中下游洪水,上游洪水主要来自兰州以上,中下游洪水主要来自内蒙古河口镇至陕西韩城龙门区间、陕西韩城龙门至河南三门峡区间、河南三门峡至河南花园口区间三个暴雨区,分为“上大洪水”“下大洪水”和“上下较大洪水”。
为有效防御洪水,黄河中下游基本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上拦”指利用三门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库、陆浑水库、故县水库、河口村水库等拦蓄洪水。“下排”指在确保大堤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两岸大堤之间的河道排洪入海。“下排”工程由位于滩区的控导工程和两岸大堤组成。“两岸分滞”则是利用东平湖和北金堤滞洪区分滞洪水。
这些工程措施和包括水文、通信、队伍、物资等在内的不断发展的非工程措施,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险恶局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战胜了12次花园口洪峰流量超过每秒1万立方米的大洪水,创造了70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从洛阳市的李城桥到洛阳桥,是洛河水系示范段,记者站在高处四望,只见宽阔的河面中央,零星有几座小岛,两岸河堤上绿的、红的、黄的各色树木交错辉映,林间有小道逶迤。从岸边延伸至河中的是一座仿古建筑,使人恍然想起这是一座千年古都。建筑门前的空地上、隐于林间的小道上不时传来孩子的笑声,温暖了冬日。
远离洛阳市区的小浪底水库,在寒风中岿然不动,其每年汛期前的开闸泄洪已成一大奇观。而在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上游,位于山西、陕西两省交汇处的古贤水利枢纽即将开工建设,它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的七大控制性骨干工程之一,将通过与小浪底水库联合水沙调度运用,可有效减缓黄河下游泥沙淤积,为黄河安澜多提供一份保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黄河安澜的背后,是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半个世纪前,无数青年用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建设起了“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多年来,更有数不清的中华儿女投入到治理黄河的伟大事业中,终于有了黄河连续20年的不断流、70年的安澜。
今日在洛河岸堤玩耍的孩子,未来难道不会投身此间吗?
会的。只因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