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管线使用年限过长,其质量已经不能满足安全的要求。对于“超期服役”的管线,目前尚没有具体的标准及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不少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建设的管线现在依旧在运行,年久失修是城市地下管线运行面临的主要隐患。使用过久、缺少检修维护、安全系数极低,当发生地面沉降时,地下管线极易破损。
地下管线情况复杂
部分管线位置、结构不清,缺少相关资料和基础数据,且大部分管线埋于地下,隐蔽性强。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中规定,地下燃气管道埋设深度分别为:埋设在车行道下时,不得小于0.9m;埋设在非车行道(含人行道)下时,不得小于0.6m;埋设在庭院(指绿化地及载货汽车不能进入之地)内时,不得小于0.3m。因此,若不利用专业设备,很难进行地下管线的排查和分辨。在进行动土、挖掘等施工与维修时,不能为有关部门提供所需信息,加大了由于外力破坏而引发地下管线事故的风险。
地下管线隐患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大量人员的涌入,原有管线需要超负荷运行,例如提高供水、燃气压力来满足民生需求。另外,随着气候的变化,部分城市夏季降雨增多,每逢雨季,城市排水能力不足,带来了城市内涝问题,且部分城市雨污合流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地下管线管理问题
1.地下管线老化、缺少维护、占压严重。由于地下管线隶属不同部门管理,导致一些管线权责不清,长期无人维护,而且有些废弃的工业管道没有相关部门跟进处置,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另外,一些单位、企业、个人违法私搭乱建形成占压,带来安全隐患。
2.与地下管线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地下管线的标准要求大多作为辅助条款散落在相应规定之中,缺少检测、监控、维修、管理以及应急管理等环节的专业或行业标准规定。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安全环保高标准严要求,原有的标准规范已不合时宜,且难以执行。
开展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
1.地下管线数据库建设。建立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通过整合、叠加各类地下管线,形成一套完善的数据库。在对入库数据进行维护的同时,也要对新、改、扩建的管线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为使用者和管理部门提供更为真实有效的数据参考。
2.信息化网络建设。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构建覆盖城市应急管理中心、政府管理部门与各个职能部门、管线建设公司等单位的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地下管线信息互通互连、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3.法规、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建立有关地下管线测量和信息共享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地下管线信息的采集、整理与分析;建立信息共享的技术平台,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水平,科学决策,通过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地下管线突发事件监测、应急反应及指挥决策能力。
4.管线智慧化建设。构建智慧管网,实时监控管线运行,提高城市管网的安全管理及应急响应水平。
以地下管网数据共享为根本,在智慧排水、智慧供水、智慧燃气等基础上,通过多部门的审批监管,实现管线的全生命周期监管。采用智能分析预测及远程智能控制,以控制管线运行风险,及时核实处置发现的问题,形成完整的运行状态监管流程。
加强地下管线运行管理
1.综合化
由于城市地下管线的种类、权属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繁多,且各种类别的管理运行特点、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均不相同,实施综合管理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可通过机构整合与统一立法,解决各类地下管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冲突和分散问题,对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及维护管理实施综合管理。
2.精细化
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管理的精细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如设立介绍健康生活的课堂,宣传下水道物质排放的知识,引导民众保护地下管线。
3.信息化
地下管线由于隐蔽性及对城市道路的依附性,使维护管理困难。随着地下管线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图档资料的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管道信息数据或者可视化界面,建立三维立体综合管网,为地下施工以及管线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撑。
4.社会化
倡导地下管线管理的社会化,通过企业、民众共同参与,能够有效补足短板,优化整个管理体系的运行状态。也可鼓励社会技术团体、非营利性组织积极参与,围绕地下管线管理进行研讨,既能维护公共利益,又可保障民众权益。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城市地下管线的使用需求和长度也不断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地下管线安全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